村网通总站 汶河村 470599.nync.com 欢迎您!
24岁,本应是大学毕业刚参加工作的年纪,可吴佳希却已在崇明一头扎进了“第一产业”,几年前就在绿华镇建立了崇明首个铁皮石斛种植基地,种植这种药食同源的经济作物。身边有朋友揶揄他,“你可能是全崇明最年轻的农民了”,不过他毫不在意:“当个农民没什么不好意思的。我是崇明本地人,觉得‘健康+农业’会很有前途,所以选择和石斛打交道,也希望能干出点名堂来。”
在崇明,小吴这样的“新农民”正越来越多。在当前全产业链条中,农业本身是整个社会体系中的链条下游,农民又处在农业产业链的下游。年轻人不会也不愿种地、农民老龄化、“3个农民200岁”的情况,在全国农村地区普遍存在。今后谁来种地?目前,崇明正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鼓励更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有想法的人才“回归”农业。
崇明区供图
未来农业用人成本堪比企业?
吴佳希告诉记者,在铁皮石斛种植基地里,目前有8个固定工人,年纪最轻的也有59岁。“刚开始,我理想中的计划是招聘两个农业技术专业的大学生,再招一些相对年轻的农民,这样就能更快更好地掌握铁皮石斛种植技术。”然而,去应聘的本地农民年龄都比较大,两个农业专业的大学生倒是招到了,可他们待了不足一个月就匆匆离开,“理由是这里晚上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太无聊。”
“招不到合适的人”,是让“新农民”们普遍头大的问题。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这种“合适”,已不仅仅是数量、体力上的“合适”,更多的是技术、知识上的“合适”。在新河镇拥有150亩梨园的施利平也面临着技术型劳动力缺乏的难题,他每年要从安徽砀山请来20多名工人,用近两个月时间完成梨树的授粉、疏果、套袋等一系列工作。虽然花费不菲,但施利平觉得这笔钱花得很有必要:“专业人干专业事,有了这些技术型劳动力的帮助,对梨园的产量有很大提高。”
施利平认为,随着农村老龄化的加剧,今后人力成本必然会越来越高。“我估计再过5到10年,可能要把请人的费用提高到企业标准,才会有人愿意干。”
西红花基地。张峰/摄
带着“爷爷”去种地
农业要转型升级,离不开这些新鲜血液的加入。为了应对上述困境,崇明一些“新农民”正带着“爷爷辈”农民一起种地。崇明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那些带着“干一番事业”的想法投身农业的中青年,他们既能种地生产也懂市场营销,又不满足于低质低效的传统农业模式,能不断探索高科技、高品质、高附加值的现代“三高”农业。
铁皮石斛在浙江、安徽等地已有广泛种植,但在崇明还是新鲜货,在种植要求上与一般的果蔬有很大区别,传统农民的传统种植方法很难适用。“我自己也是边干边摸索,及时把学习到的种植技术和基地里年纪大的工人们一起探讨交流。‘爷爷辈’农民虽然掌握新技术比较慢,但非常吃苦耐劳,这是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的地方。”吴佳希说。为了减少人力投入,基地正加紧农业自动化建设,目前已经能够实现按一个按钮就完成全部浇水工作。
要“新带老”,“新农民”群体也要真正“肚里有货”,加强培育、培训工作很重要。记者了解到,到2020年,上海市要培育2万名新型职业农民。2013年到2017年,崇明区以家庭农场主、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负责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为重点培育对象,遴选了2967名学员开展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共有2488名学员通过认定,仅去年就认定了928名新型职业农民。
根据《2017年崇明区农民培训实施方案》,培训主要分公共课、专业课等类型,公共课重点培训现代农业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绿色农业、休闲农业、农产品质量安全、电子商务等符合世界级生态岛建设要求的专业知识,专业课则分为面授、入户指导和学习考察三个阶段。“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不能是‘自娱自乐’,不能是封闭式培训,必须真正让他们学有所成、学有所悟,了解世界级生态岛建设背景下对农民的要求。”崇明区农委主任宋学梅告诉记者,今年开始,崇明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有了进一步改善,区农委和区发改委联手打造了“周末课堂”,邀请了一些懂互联网、懂新零售的专家和在农业创新创业一线打拼的经营者来给新型职业农民开讲座,拓宽他们的视野。
金秋收割。龚胜平/摄
让农业和农民变得更有“钱途”
吴佳希和施利平都告诉记者,“新农民”其实并不好干,他俩都曾目睹过身边朋友对回乡搞农业跃跃欲试,却始终没有付诸行动,或是信心满满准备大干一场,最后因为种种原因草草收场。比吴佳希早一年回崇明干农业的樊尧对此深有体会:“要吸引更多年轻人回来,我觉得首先是要让农民赚得到钱。但现在无论是合作社经营者还是普通农民收入都不算高。”樊尧最初搞果蔬合作社,但忙活一季下来却发现赚不了多少钱。
不断提高农业的附加值,是让农业更有“钱途”的重要途径。为了改变“不赚钱”的现状,樊尧开始尝试种植各种“新鲜玩意”,比如火龙果、百香果等,光是火龙果就种了20多个品种,从中筛选出了两种最适合崇明气候和土壤的品种。这些在崇明难得一见的特色农产品,不仅吸引市民游客眼球,还更容易通过采摘游等方式提高附加值。不仅如此,樊尧还和华东师范大学合作,学校将一些最新的农业研究成果放到他的合作社进行试验,多项科技成果转化已取得了初步成功。樊尧的目标是把合作社打造成产学研基地,别人卖崇明农产品,而他除了卖产品还要“卖”崇明农业技术。无独有偶,吴佳希也表示,能卖到500元一斤的铁皮石斛,亩产收益要比传统果蔬种植高出不少,相对而言更容易做出“高附加值”。当然,高收益也意味着高风险,需要更大的投入和更高的现代农业技术要求,这也是铁皮石斛种植基地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
开心农场“东禾九谷”农事体验活动。赵斌/摄
在崇明,全区近20%土地以小农户经营为主,怎么让“新农民”带动小农户一起提高收益?目前,崇明正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与小农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关系,通过定制农业、股份合作、服务带动等方式,实现农民分享农业全产业链增值收益。比如,施利平的梨园虽然属于传统种植项目,但他在销售鲜梨的同时还大力发展深加工,以梨为主原料制成梨膏,用另一种方式让梨身价倍增。“梨园里,每年有数百吨鲜果上市,以往卖相不好的小梨只能任凭它烂掉。近年来,合作社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将卖不出去的鲜果用土法制成梨膏销售,很受欢迎。除了‘消化’自家果园的梨,我也想收购崇明其他梨农的鲜果,只要保证梨子的种植过程绿色无污染,那些甜度不高、卖不掉的梨都可以做梨膏,希望以此带动周边农户致富。”